宝山区教育
教育 元延祐二年(1315年)大场有东阳义塾。明代在月浦、江湾、罗店等地有书院和小学。清代乾隆年间有义塾。道光年间在县城与罗店各有1所书院。同治、光绪年间有义塾16所。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县城兴新学,光绪三十一年全国废科举时本县已有小学20所。到宣统三年(1911年),全县有小学41所。民国纪元(1912年)后又陆续兴办一批小学。民国13年创办县立初级中学。清末民初,复旦、中国、同济、劳动、上海、持志等一批高等院校在境内吴淞、江湾地区设立。民国21年陶行知在大场创办山海工学团。民国26年“八一三”淞沪抗日战争爆发,学校几乎全毁。1949年解放前夕,宝山县和上海北郊地区共有小学137所,学生18956人,中学10所,学生3268人。 解放后,工农子女入学人数激增,普通教育迅速发展。但在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教育事业横遭破坏,升学考试被取消,学制被缩短,教育质量显著下降。1978年后,调整中、小学布局,恢复秋季招生和升学考试制度,同时发展成人教育。1981年全县基本完成扫盲任务。1983年普及小学教育,城镇地区普及初中。1987年末,全县共有幼儿园246所,小学130所,中学25所,中专、进修学校、职校、成人业余学校等20所,电大分校1所;中小学在校学生47113人,教师 2893人。1958年到1987年30年间,教育经费共达15707万元,其中1983年到1987年4年达6350万元。1977年到1987年11年中,高中毕业生考取大专院校的共3831人。 2010年,宝山教育围绕育人为本、提高质量、促进公平、创新发展的中心任务,努力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。至年末,全区有教育单位275个,其中中学54所,小学73所,幼儿园128所,其他教育机构20所;学生数14.5万人,教职工人数1.3万。各级各类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协调发展,3岁-6岁婴幼儿入园率达到99%以上,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100%,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超过98%,0岁-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率达98%,社区教育培训率达到68%,区域内来沪务工人员同住子女100%享受免费义务教育。追求优质均衡,推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。一是促进城区优质资源向农村辐射;二是加强与其他区及高中合作;三是加强高中教育,引导优质发展。宝山教育获:全国阳光体育活动先进区、上海市规范教育收费优秀达标区、上海市教育系统“五五”普法先进单位、上海市学法用法示范机关。
文化 上海宝山区吴淞湿地公园 本区文化遗产较为丰富。清光绪《宝山县志》、民国《宝山县续志》、《再续志》的艺文志中载有明、清、近代学者679人的著作书目1158个。文化艺术活动和民间文艺富有传统,地方特色浓郁。尤其是近代文化设施开办较早,在光绪年间县城已办有通俗教育社、城市图书公会,民国以后又先后办起民众教育馆、农民教育馆,活动广泛。“一·二八”、“八一三”两次淞沪战争中,本县地面文物、文化设施大多被毁。抗战胜利后,因文化经费无着落,未能及时恢复。 解放后,文化事业有较快发展,县、乡两级文化、图书、电影放映、广播等机构齐全。到1987年,全县有文化馆3座、文化站18个、图书馆4个、图书室17个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个、影剧院5座、放映队17个,并有县人民广播电台、宝山电视台(筹设)和宝山沪剧团。群众性的戏剧、曲艺、歌舞、美术、摄影等活动,都较活跃,在市级会演、展览活动中,有50余名作者的100余件作品获奖,彭浦农民摄影被誉为“初绽的花朵”。民间传统文艺,几经搜集整理,得以继承发展,彩灯、龙船等重放异彩,文物古迹的发掘和保护也有进展。 [19] 2010年,全区有文化馆(站)14家,图书馆(站)13家,藏书709580册。区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主要有区文广中心、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、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、区文化馆、月浦文化馆、区图书馆等,总面积6万余平方米。全区共有12个街镇文化服务中心(其中包括12个街镇图书馆)。全区居民小区、村文化活动室404个,覆盖率达100%。至年末,区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318759平方米。社会文化娱乐场所:电影放映场所9家,演出场所8家,娱乐场所273家(其中棋牌室98家),图书报刊网点106个,音像制品网点30个,网吧130家,印刷机构232家。区内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家、市级纪念点7处、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家、区级纪念点1处,区级登记保护建筑10处。
沪ICP备15047743号-2
版权所有:上海觅你科技有限公司
电话:021-62973663 手机13601842323 QQ:1228366484
上班时间:上午8:30到下午5:30,周一到周五(非工作时间电话或QQ联系,手机:13601842323)
公司地址:上海市中山北路3751弄15号807室/光复西路1995弄15号807室(海鑫公寓内,华师大南,苏州河北)
版权所有,盗版必究